西安市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能力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工作格局

  “基础扎实,坚如磐石。”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安全防范“第一道防线”。基层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方的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近年来,西安市应急管理基础底座进一步夯实,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日趋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和应急处置能力稳步提升,让城市更安全更有韧性。

  地处莲湖区枣园街道的法士特家园小区是企业职工小区,居民达2200余人。2022年,以集团公司、社区、物业以及志愿者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工作站在小区成立。

  记者在该小区救援站看到应急照明灯、油锯、防火服、灭火器、双向机动切割机等物资装备应有尽有。“每次经过救援站,看到这些专业的救援装备和救援力量就在身边,我们心里就充满安全感。”小区居民伍女士说。

  “我们小区应急救援队伍共有20人,主要任务是开展日常隐患排查、组织培训宣传、处置初期突发事故和防汛抢险。”法士特集团保卫一处处长卢联凯和记者说,“在此基础上,救援队平时还在走访排查小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家庭,上门排查安全风险隐患等,事无巨细的保障大家安全。”

  作为社会组织基本单元的社区,也是基层应急的基础单元,社区是贯彻安全发展理念的前沿阵地。位于未央区谭家街道的绿地香树花城社区,是集写字楼、公寓、酒店、商场、住宅为一体的混合型社区。尽管人口多、流通大、业态多,管理难度大,该社区还是在基层应急建设上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

  除“制定一个预案、组建一支队伍、制作一张风险隐患图、绘制一张疏散示意图、建设一个物资储备点、开展一次综合演练”以外,该社区还通过依托楼栋长,赋能非公党组织,发挥青年优势,为基层应急注入新力量,织密基层应急网。

  “最后一公里,关键一公里。”目前,西安市193个镇街(园区)应急管理办公室挂牌成立;组建镇街(园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8469人;社区(村)应急救援力量41945人;补充各类应急物资116.59万余件;建设4807处避难场所……西安市已在全省率先完成基层机构建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保障。

  应急管理工作一头连着社会“安全指数”,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幸福指数”。走进未央区张家堡街道王前社区,一个红白相间的玻璃钢“胶囊”,十分吸引眼球。白色部分是便民服务站,提供家政、维护维修等服务。鲜艳的红色部分则是救援区,内部放置有消防类、救援类、警示类、急救类、防护类5大类40多种救援物资,生活中常用的绳索、破拆工具、软梯、发电机、担架等常用物资十分齐全。

  作为西安市第一台应急救援“胶囊”,它不但外观吸睛,功能也十分全面。每个“胶囊”内部配有一台体外心脏除颤仪,遇到有人休克时能起到关键性作用。记者在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模拟休克状态,由急救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全方位向社区居民展示怎么样做救助和相关设备的使用方法。在居家应急监护系统演示现场,应急人员模拟一位独居老人意外摔倒,监护系统第一时间发出警告,通知家人和应急人员及时施救,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

  “作为一种创新应急管理模式,‘应急救援胶囊’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提高了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未央区应急管理局防灾减灾科负责人田敏刚表示。

  新城区以韩森寨街道办事处为试点,首推街道层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在全省镇街层面率先形成体系,科学评估风险,调查应急资源,完成了编制、评审、发布、备案和实施等工作,内容全方面覆盖了突发事件应对处置需求,形成了“1+N+1”的街道应急预案体系,并研究制定了街道区域安全风险指示图,在街道层面实现了部门应急联动和社区应急联动。

  在此基础上,新城区探索构建符合区情的应急管理和平安治理新模式,建立了应急救援联动机制,设立“应急消防救援综合便民服务站”,打造以消防“国家队”为主体,以街道、社区和社会救援力量为重要补充的“3公里应急救援圈”,并充实通信、电力、燃气、地铁、特定种类设备、无人机等专业救援力量。

  今年1月下旬,陕西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委员会发布2023年度陕西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00个社区名单,我市长安区郭杜街道书苑社区、新城区太华路街道太华南路社区、雁塔区杜城街道融创珑府社区、高新区细柳街道河池寨社区、鄠邑区玉蝉街道锦绣村等24个社区实力入选,让西安市入选数量高居全省榜首。

  在未央区谭家街道多个小区,每当有小区居民将电动车推入电梯,除了“禁止电动车进入电梯,谢谢配合”的电子提示音外,语音警报声也自动响起,电梯门保持不闭合状况。这是谭家街道率先在消防和电梯等关键区域实施的智能监测系统。

  “以前纯靠工作人员劝阻,效果一般,现在我们引入了‘智能系统’,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了,大家的安全也能得到保障。”谭家街道某社区物业工作人员说,“除此之外,在消防层面,楼层喷淋和烟感系统等与监控系统实现时时联动,确保在火灾初起时就能及时发出预警。”

  近年来,未央区谭家街道探索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中,从传统的“被动管控”转变为“主动智控”,以科技力量推动基层治理水平的提升。此外,街道办还积极探索与移动、公安等部门合作,推动小区监控、雪亮工程与公安系统实现互联互动,每100户设立一名楼长,将其纳入到应急队伍中,将预警预报、紧急避险转移、救灾救助、宣传教育等消息通过楼栋长第一时间下发,真正的完成事件处置增速提效。

  西咸新区建立“应急第一响应人”工作机制,充分运用网络化、信息化、智慧化治理手段,努力探索应急治理新思路。

  目前,西咸新区19个镇街均完成应急视频调度会商系统建设,为镇街、社区共配备300余部卫星电话,农村地区实现了应急广播全覆盖;将安全管理员、灾情信息员、地质监测观察员等相关工作职能编入《西咸新区综合治理信息资源目录》,集中整合纳入766个基础网格,并全部地图标注、统一编码,借助新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将应急管理信息汇入基层治理网格化数据平台共享共用,接入雪亮工程4281个视频点位,实时掌握重要点位现场情况。同时,西咸新区19个镇街均建立镇街级消防所,建成了350兆集群通信系统,为应急联动提供统一、快速、高效的无线指挥调度系统。

  全市自上而下建起的“安全网”,让西安市应急管理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灞桥区顺利通过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创建试点现场评估验收,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工作贡献出“灞桥经验”;临潼区交口街办防汛应急预案和斜口街办白鹿观村山洪灾害防御应急预案被评为省级基层应急预案编制范本;长安区各街道组建了不少于30人的应急救援中队,各村、社区组建了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小队。

  在西安市,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进一步建立完整,基层应急管理更规范,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初具规模,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正让全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骆妍 张紫怡 实习生 张景雯 图/受访单位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